为什么要防沙治沙,防沙治沙难在哪?

  • 学习时报
  • 2023/08/04

【字体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荒漠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一并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挑战。1994年,作为世界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法国巴黎外交大会通过,并从1995年起,将每年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荒漠化是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其主要驱动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具体表现为地表土壤严重流失,沙化、盐渍化,肥力下降或丧失,水资源状况恶化,植被退化或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地表出现流沙或呈现荒漠景观,最终导致农田、草原、森林生产力下降直至丧失。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和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西长达4000多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区域。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57.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68.78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6.81%和17.58%,另外还有27.92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我国约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所以,防沙治沙已经“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国北方风沙区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9个省(区、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该区域风沙灾害频繁,沙化、盐渍化土地分布广,草原大面积退化,水资源状况恶化,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除北方风沙区外,西藏和青海有超过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两省(区)沙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19.78%。此外,黄河上游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十分突出,部分地区固沙植被退化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我国荒漠化覆盖的区域范围非常广阔,且这些区域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荒漠化问题会直接影响这些区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物资源安全。因此,防沙治沙对于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十分重要,对国计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荒漠化地区大多有丰富的光热、风能、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西北5省区及山西和内蒙古,煤炭储量丰富,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内蒙古东部、新疆、甘肃、青海分布着大量煤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埋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盐湖,蕴藏着大量盐类资源,这些盐矿资源是国防、农业、化工、轻纺、建材及尖端科技必需的原料和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荒漠化地区丰富的光照、风能资源和广阔土地,为发展清洁能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重要基础。在世界范围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荒漠化地区丰富的能源,也是我国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荒漠化的严重危害已成为全球性共识,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防治难度大、见效慢,其主要难点可概括为“天、地、人”三个方面。

  一难在“天”。荒漠化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特点是气候干旱。据统计,我国年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的沙区占全国沙区面积的56%,降水量在100~200毫米的沙区占23%,降水量在200~400毫米的沙区占16%,降水量高于400毫米的沙区仅占5%左右。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沙区,主要分布着地质时期数十万到数百万年尺度上形成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等,地表景观以大面积沙丘或戈壁为主,植被稀疏,在气候不发生大的暖湿化改变情况下,适宜进行人为治理的面积非常小。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实现了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荒漠化土地存量依然很大,且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生态系统仍然处在恢复初期,保住已有治理成果仍然是一项重要工作。荒漠化地区另一个自然特点是风大且频繁。我国西北干旱区临近世界最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流中心,冬季寒风强劲,春秋两季冷暖气流交汇、风暴天气多,夏季上空受低压控制,垂直气流活动频繁。以塔克拉玛干地区为例,风沙日数可达全年三分之一,最多可达145天。干旱多风的自然气候特点,是防沙治沙的第一难。

  二难在“地”。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我国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位于北纬35度以北,西南的青藏高原及一系列高大山脉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水汽难以到达西部沙区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使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难以东进南下;大小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六盘山等,重重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北上;而北部中蒙接壤开阔平坦的戈壁草原,为东亚北方季风南下带来干燥、寒冷的大风天气创造了地理条件。因此,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北方沙区干旱多风的特征。另外,由于我国荒漠多分布在巨大的内陆盆地中,这些厚达数百米的古海湖相松散沉积物,加之大量的河流沉积、冲积物,为风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即使是东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沙地,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基岩风化产物,也为风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总之,独特的地理特征,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难点之二。

  三难在“人”。人为活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如不顾自然条件的农垦、超载放牧、砍伐森林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其中草地开垦和牲畜数量增加是草地退化进而沙化的根本原因。因此,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是破解防沙治沙难题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总而言之,防沙治沙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尽管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防沙治沙难如滚石上山,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治沙,久久为功,我国一定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奇迹。(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 张宇清)




上一篇:这种造成几亿株松树死亡的“松树癌症”,我国如何“对症下药”? 下一篇:“人进沙退” 绿染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