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
就医有保障。
安享幸福晚年。
享受阅读时光。
享有优质教育。
喜迁新居。
丰收的喜悦。
运动健儿逐梦赛场。
“比起父辈,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在自治区游泳馆前跳锅庄的四郎曲扎老人提起如今的生活,一脸幸福。“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随着《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音乐响起,四郎曲扎同其他老年舞友们一起,迈着轻盈的舞步,自信展现当代西藏老年人的风采。
65年前,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启了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西藏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跨越
1959年,西藏的GDP仅为1.74亿元,而在2023年,达到了2392.7亿元……
农业是立国之本。多年来,中央对西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免征农业税、增加投入、发展科技以及加快推进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我区农牧业实现了全面持续发展,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全区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2023年,西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0.21亿元。
民主改革前,西藏几乎没有工业。65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援下,西藏工业构建起了以清洁能源、建材、藏医药、天然饮用水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产业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之路。2023年,我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882.97亿元,增长7.7%。
旅游业是我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龙头,通过多年的努力,西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已经转变成了发展优势。据统计,2023年,全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516.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7%,实现旅游总收入651.46亿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社会巨变:发展日新月异
“搬到森布日三年,膝盖再没疼过。”从那曲双湖县搬迁至山南森布日的罗达瓦老人说。在他的身后,上千座藏式小楼鳞次栉比,笔直整洁的水泥道路贯穿全村……
那曲双湖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高原性风湿病等地方病多发,实施高海拔生态搬迁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心支持西藏发展决策部署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从无房、草棚、低矮的牲畜圈和土坯房,到宽敞牢固的砖瓦房,再到宜居美丽的藏式小楼,西藏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幸福生活的开始。
如今的西藏,村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貌整洁优美,很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还享受到了跟城里一样的网速。“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梦不到。”罗达瓦说。
让群众住得舒适,仅是高原基础设施建设巨变的一个小缩影。65年来,西藏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拉近了雪域高原与区外乃至世界的时空距离,更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筑梦未来:日子越来越好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那曲市巴青县江绵乡坡荣塘村党支部书记其德把“高原好锅”的故事带到了北京,讲述了雪域儿女的甜蜜生活。
2022年初,为改善各族群众的烹饪体验,自治区将群众期盼转化为实际行动,从政策制定到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全区引发了一场“炊具革命”。一口锅本是民生小事,自治区党委、政府却当作民生大事,让群众做饭炒菜更方便、更安全、更科技。
在旧西藏,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如今,西藏已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起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15年公费教育体系,学校供暖实现了全覆盖。
在旧西藏,广大农奴和奴隶有病得不到治疗,人均寿命只有35.5岁。如今,西藏人口达到360多万,建立起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全区城乡的藏医、西医、中医相结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县、中病不出地市、大病不出自治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19岁。
这些年,西藏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让高原群众的脸上挂满了笑容。2023年,我区计划安排137亿元资金实施21项民生实事。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高度谋划新跨越。如今,高原儿女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团结一心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