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7-31 09:53:25
近年来,亚东县整合国家、援藏等各方面资金,投入1400余万元,在保护老街特色的前提下,对下司马老街实施了路面改造、路灯安装、排水系统改造等工程,使老街旧貌换新颜。
亚东,藏语叫“卓木”,意为“旋谷或急流的深谷”。
沿着日亚公路,我们《寻找英雄故事》采访组一路向卓木山谷挺进,车经帕里镇再到下司马镇,海拔落差达到近2000米,刚才还是高山草甸,转眼就成了低矮的灌木丛,接着是高耸的乔木林。高山垂挂的瀑布,谷底湍急的水流,将卓木山谷装扮得壮美无比。
下司马镇是亚东县城所在地,亚东境内两条河流在此汇集,形成了亚东河。奔流不息的亚东河将县城一分为二,河的左岸就是赫赫有名的老街。
“说起老街,那就是一部亚东县城的发展史,一部亚东商贸往来的外交史,它见证了这座城镇的诞生与发展变化。”下司马镇镇长卫东这样介绍道。作为土生土长的下司马人,卫东自小就听着下司马镇的故事长大。
“以前是没有下司马镇的。后来随着商贸的发展,这里成为马帮、驼帮的休息地,下司马镇才开始有人居住。”卫东介绍,很早以前,卓木山谷是西藏通向印度平原的唯一大道,据说,1300年前,松赞干布曾带兵从这里到了南方平原;还听说,佛教也是通过这条路,从印度传到了西藏,它是沟通西藏与南亚的重要通道。
在近代,卓木山谷成为重要的商贸通道。据史料记载,很早以前,亚东就是中国、锡金、不丹王国之间的“国际集市”,各国商人通过骡马运输,交易对方所需要的货物。正是因为有了繁荣的商贸,下司马镇成为商人们的休息地。
19世纪后,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英帝国主义在侵占印度后,开始觊觎西藏的土地。而亚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英国人梦寐以求的商贸宝地。
1904年,英国侵略者以枪炮打开了西藏的南大门,强行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条约,将亚东划为商埠,在这里设立商务代办、兵营、驿站,进行殖民统治。
今天,我们来到亚东。亚东中学后面的山坡上保存完好的英国驿站,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而下司马老街上为数不多的老铁皮房子,更是带着明显的印度、英国风格。说起这些老铁皮房子,卫东向我们讲述。
1835年,英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锡金租得大吉岭,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避暑地”,以此为跳板觊觎西藏。英国对大吉岭的一大“贡献”是,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了一种铁皮房子,即房子以木材为主体,屋顶盖上“人”字形的铁皮,并设有走廊楼阁,方便晾晒衣物。
这种房子防水、防潮,保暖、通风,因而很快在当地流行起来。1904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将亚东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务代办、邮局、驿站的设计都是铁皮房。加之各国商人在这里互通有无,各种文化在这里激荡沉淀。于是,当地民众纷纷效仿,于老街一带建起为数甚众的铁皮房,并融入了西藏元素,形成了既富有大吉岭特色,又有自身特点的建筑,这就是下司马镇的雏形。
今天,漫步老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里的民居与位于亚东县北部高原的帕里镇的民居风格迥异,帕里镇的民居一般是石头结构的平房,而此处的民居以松木阁楼为多,底层为客厅、杂物房和厨房,并有楼梯通向二楼的卧室。“人”字形的铁皮屋顶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光芒,门窗、栏杆和屋檐等处都有手工雕刻或绘制的西藏风俗图案,色彩缤纷艳丽,让人目不暇接。
“这种带有历史印迹的建筑正在不断减少。”谈起这些,卫东对此也很无奈。他告诉我们,其实当地政府一直在致力于老街的保护,但因为老房子没有门面房,再加上老房子火灾隐患众多,所以老街的老房子是越来越少。
从卫东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老街中的后街曾发生过1次火灾,因一户人家着火,火势蔓延到其余7户,要不是因为其中一户人家是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一次火灾可能会把整条后街都毁之一炬。
火灾还能预防,但经济大潮的冲击,却让人无可阻挡。
今年68岁的次仁旺堆,是老街上的老住户,也是那次火灾的受害者。老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老地基上翻修3层楼的房子,一楼4个商铺用来出租,一个商铺每月租金800元—1200元不等,一年可收入4万多元,二楼、三楼自己住也可以,出租也可以。既体面,又能坐收租金,可谓两全其美。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改革开放让群众富裕起来,使他们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使群众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市场意识在老街生根发芽。
虽说如此,可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同过去相比,亚东县城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老街为例,老街可谓是亚东的老城区,共有三条街道:前街、后街和新建的滨河步行街,我们看到,街道路面干净整洁,商铺鳞次栉比。用次仁旺堆老人的话说,现在的老街比过去繁华100倍。
100倍可能是夸张的话语,但足可见老街的惊人变化。亚东县住建局局长次旺尼玛介绍,近些年来,亚东县整合国家、援藏等各方面资金,投入1400余万元,在保护老街特色的前提下,对老街进行了路面改造、路灯安装、排水系统改造,使老街旧貌换新颜。
作为亚东唯一一条步行街,滨河步行街因紧靠亚东河,而深受居民的喜爱。晚饭后,三三两两的人群,漫步在步行街上,吹着河风,是何等的惬意。次旺尼玛介绍,滨河步行街是2012年投入援藏资金近1000万元修建的,建成后就成为亚东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谈起这些,亚东县委书记舒成坤说,特色之于城市,犹如气质之于个人,不可模仿复制,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对于亚东来说,老街就是见证亚东历史的活化石,在修缮中,亚东县特别注意对亚东特色的保护。以步行街为例,亚东对沿街进行立面改造,每户提供5万元资金,对房屋进行“穿衣戴帽”,修缮成老铁皮房子特色。
对于亚东县城今后的发展,舒成坤说:“我们对亚东的定位是‘边境口岸、藏南门户’。目前,已制定了亚东县城发展的详细规划,结合全县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依托亚东河谷的特色,把亚东打造成为‘边境旅游、商贸服务、物流中转’的重要集散地,使之成为西藏有名的‘小江南’。”
行走在亚东老街,我们相信,老街的特色只要得到很好的保护,这里一定会成为游人游览的好地方。(王杰 米玛 陈敬 丹增平措)
战事资料
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藏历第十五饶迥木龙年,英国侵略西藏,强制与西藏地方政府非法签订《拉萨条约》后,下司马镇成为英国租界地。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藏历第十五饶迥火马年,英国在春丕村设商务代理处,后迁至下司马镇,并设立固定的官方机构,建立邮电、驿站,清朝中央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随之设海关等中方管理机构,也成为中、印、不三国间国际贸易及民间贸易集散地和边境商业区。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由于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再加之军阀混战无力西顾,英帝国主义者在亚东攫取了对下司马镇的管辖权力。1957后6月,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正式签字,印度政府将下司马移交给中国政府,从此,亚东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据《亚东县志》
(责编:任晓攀、杨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