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9-11 15:57:09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4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深刻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建设的特别重视,深刻揭示了林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确赋予了林业部门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反复强调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把林业建设看成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把林业建设放在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经过深入学习,我们逐步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一重大判断,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依据,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对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导国家长远发展、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更加自觉地投身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更加主动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通过近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我们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发展林业事关生存安全
我国《资本论》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张薰华在对《资本论》进行几十年研究之后,特别指出,“林是人的生存问题,农是人的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森林砍光了会使整个人类难以生存下去”。实际上,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作出了科学论断:“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反过来讲,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的消亡。
欧洲的复活节岛原来是一个生态优美的地方,曾经居住着7000多居民,随着森林的破坏,最终失去了人的生存条件,成为人类无法居住的荒岛。历史上由于森林消失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可怕的是,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已经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上世纪末的34亿公顷。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
由于千百年来对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全已经并将持续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吨,造成地力严重衰退、耕地质量下降、江河淤积、河床抬高、库容萎缩,严重威胁着粮食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的扩展,压缩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沙化土地面积每年净增曾经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吞噬半个上海市的面积。目前,全国沙化土地仍达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有3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分别达到12万和13.3万平方公里,6亿多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危害。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失去森林,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英国著名生态学家戈德·史密斯指出,“由于大量森林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任何问题都要难以对付的严重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将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无数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充分证明,“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就没有人类生存安全的可持续,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二、发展林业事关淡水安全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共涵养水源3743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水库库容总量的75%。湿地是名副其实的水库,我国湿地储存了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的96%。
由于各种因素的破坏,我国湿地已严重退化,黑龙江三江平原82%的天然沼泽湿地已经丧失。到20世纪末,全国围垦的湖泊面积高达1950万亩以上,损失调蓄容积350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国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同时,我国森林质量很低,蓄水功能很弱。由于湿地和森林破坏,自然蓄水功能加剧衰退。据水利部调查,全国已有2.7万条河流消失。这是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水资源浪费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最大的浪费是雨水资源不能得到储存。据水利部发布的水资源公报,2011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其中1.2万亿立方米白白流入大海。最近,欧盟启动实施了绿色基础设施战略,以增强欧洲的自然资本,特别是借用湿地和森林来吸收暴雨导致的过多水量。
森林不仅可以涵养水源,还可以增加有效降水。1944年郝景盛发表的《森林与水旱天灾之关系》一文中说:“有林地比无林地降雨多,已有90余年观测,如把古往今来所有报告比较研究,大致在1%-50%之间,平均在20%以上。”德国巴伐利亚州研究表明,森林从云雾中截留的降水占年降水的20%。
我国各地观测研究显示:陕西省吴起县森林植被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7年的62.9%,降水量也由478.3毫米增加到582毫米;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1957年-1999年完成造林500万亩,降水量由373毫米增加到487.7毫米;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1960年-2010年造林110万亩,降水量从417毫米增加到558毫米。
我国是全球12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强林业建设,恢复湿地,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湿地和森林的蓄水功能,是维护水资源安全的治本之策,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基。
三、发展林业事关物种安全
物种资源是许多药物和食物的来源,是人类未来的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据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复生,人类就永远失去了这些基因。
我国有脊椎动物6266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居世界前三位。由于森林资源减少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我国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威胁,高等野生植物物种中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平均值;44%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森林和湿地是“物种之家”,保护森林和湿地就是保护物种资源,就是保护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四、发展林业事关木材安全
2002年我国消费木材1.83亿立方米;2011年猛增到4.99亿立方米,其中进口2.2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44.9%。如果我国经济总量再翻一番,年木材需求量将达到10亿立方米左右,为目前我国森林生长量的近2倍、国际原木贸易量的8倍。这是我国森林和国际木材市场无法承受的。
木材是四大原材料中唯一可再生、可降解、绿色无污染的原材料。经济越发达,木材消费量越大。目前全球已有86个国家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巨大需求,唯一的出路在于加快林业发展、加强森林经营。这是维护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五、发展林业事关粮油安全
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存在很大风险。2011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5.8%。同时,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高达2.3亿。食用油不健康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有食用植物油料树种100多种,其中: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新品种亩均产油50公斤左右;核桃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亚油酸含量50%-69%,亩均产油80公斤左右;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亩均产油75公斤左右;长柄扁桃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8.1%,居植物油之首,亩均产油40公斤左右,在降水量150毫米的沙区可广泛栽培,是极好的防沙治沙树种。
种植木本油料不与农争地,发展潜力大。据初步测算,我国主要木本油料生产潜力在1000万吨以上。按照油菜亩均产量40公斤计算,可置换出2.5亿亩耕地种植粮食,这不仅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发展林业事关社会安全
森林火灾曾导致多国社会动荡。2007年希腊发生的森林火灾波及半个国家,引发希腊政治动荡。2007年美国加州的森林火灾,造成约100万人大逃离。2010年俄罗斯森林大火,烧掉了全国1/4的庄稼,扑火费用30亿美元,直接损失超过150亿美元,并导致粮价上涨。我国是森林火灾的多发国家之一,累计发生森林火灾80多万起,烧毁森林面积近6亿亩,相当于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6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2万亿元,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森林破坏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1975年8月河南南部发生特大洪水,造成1100万人受灾。在这次特大水灾中,板桥水库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17%,发生了溃坝,造成了重大损失;而薄山水库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0%,水库安然无恙。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亿美元,近30万人遇难,但同在海啸中心地带的印度泰米尔纳都邦的渔村瑟纳尔索普因为有红树林的保护,没有造成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2010年8月舟曲县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森林退化是重要因素。
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加强林业建设,严防和有效扑救森林火灾、治理水灾和旱灾以及防治泥石流灾害、沙尘暴灾害、台风灾害,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意义重大。
七、发展林业事关经济安全
林业不仅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德国的森林为1.65亿亩,林业产值仅略低于汽车工业,而就业人数则是汽车工业的近2倍。芬兰的林业产值也仅次于电子和电器产业,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
发展林业对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五大优势:一是推动绿色增长、应对经济危机。林业是利用太阳能和地力创造绿色财富的特殊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美国的“罗斯福工程”、韩国的“造林工程”、法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印度的“社会林业计划”等都成为应对经济危机、推动绿色增长的著名范例。二是投入产出高、积累生态资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投资为9000亿元,已获得了3个10万亿元的回报:林区为全社会木材消费提供了140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价值约10万亿元;全国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49亿立方米,资产价值超过10万亿元;现有森林每年产生的仅六项生态价值就达10万亿元。三是投资容量大、拉动内需的潜力大。现在每年中央林业投资约1400亿元,平均每亩林地只有30元。增加林业投入,可以转换为农民收入,可以拉动农村经济、壮大农村中产阶层,有效拉动内需。四是产业链条长、就业空间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为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做出了特殊贡献。2013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73万亿元,仅二、三产业就为社会提供了5700万个就业机会。德国林地仅为我国林地面积的1/28,却创造了相当于汽车工业的产值和高于汽车工业近1倍的就业,这说明发展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就业潜力。五是市场空间大、没有产能过剩的风险。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有形的生态产品,还是无形的生态产品,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短缺的,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林业产品供不应求。加强林业建设,努力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壮大绿色经济,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八、发展林业事关气候安全
导致气候变暖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破坏释放二氧化碳。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5400亿吨储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林地转化成农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30.3%。全球森林这一最大碳库的一半遭到破坏,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木制品也具有很强的储碳能力和直接减排功能。《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个承诺期内,日本承诺减排6%,其中3.9%由森林间接减排完成。2007年联合国已将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和增加森林碳汇纳入《巴厘行动计划》。2010年坎昆会议将湿地保护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据专家测算,我国仅沼泽湿地年均净吸收7亿多吨二氧化碳。2011年德班会议又将木质林产品储碳也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森林碳汇、湿地碳汇、木质林产品碳汇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战略支撑,这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可以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总之,森林、湿地和物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生存资本。加强林业建设,对于维护生存安全、淡水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全球气候安全等一系列国家和全球战略大局,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重大判断,内涵十分深刻,意义十分深远。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实践中,着力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