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工作
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500多米,高寒缺氧、冻土层厚,极端的自然条件使那曲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树木的城镇”,更是自治区乃至全国生态修复的难中之难。
2016年11月,在科技部的推动组织下,全球治沙生态先锋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与自治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开启了那曲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项目规划总面积1000亩,计划在土壤增温、专用螺旋钻植树、特制容器植树、精准施肥、防寒保温、防紫外线、设施造林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已完成示范造林面积约520亩,种植树种19种,那曲地区“千年无树”的历史将终结。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植树造林绿化国土工作,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创新造林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工程成效显著,绿色惠民有效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效益日益显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全区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规划推进,示范引领,形成全社会参与国土绿化的强大合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牢牢把握“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建设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将林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了《美丽西藏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西藏自治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30年)》;作出了编制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的重大决策和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推进国土绿化社会工程。同时,建立区、市(地)、县(区)、乡(镇)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的工作落实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各行各业抓绿化的强大合力。
充分利用“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带动,走大工程带动生态建设大发展的路子,努力营造上规模集中连片示范性强的森林植被带(圈)。
自治区下大力气抓好森林城市、“5级美丽示范”和“万千百工程”建设,在城市周边环城道路、快速通道、国道、省道等公路沿线及青藏、拉日、拉林等铁路沿线营造绿色通道,在大江大河两岸营造护岸林带,开展城镇村庄扶贫搬迁点绿化、景区园区公共场所美化,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工程绿化上水平,苗木规格上档次,造林质量上台阶,示范带动作用效果明显,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积极参与国土绿化的工作信心与热情。
创新模式,强化支撑,积极搭建国土绿化融资平台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林业局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自治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渠道,搭建国土绿化融资平台,组建西藏国土生态绿化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动生态绿化进程。2017年与国开行达成协议,启动国土绿化“先行先试”融资项目近30项,融资31亿元。
近年来,自治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十二五”时期投资我区造林达3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逐步建立完善区、市(地)、县(区)3级公共财政支持国土绿化的政策体系,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程管理、生态考核、优惠政策等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完善。
自2017年起,全区各级政府将造林绿化列入年度预算,并与年度财力同比增长,通过设立绿色基金和林改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助力植树造林,积极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政策支持国土绿化。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实施意见》,投资近30亿元,建设2个万亩、5个千亩以上林木良种基地,30个地方保障性苗圃,力争2020年全区年出圃量达到6000万株以上。
科技攻关,激发活力,创新造林新机制
近年来,自治区充分利用南山造林等重大绿化工程项目开展干旱区造林技术攻关,采用漫灌、滴灌、渗灌等灌溉技术,不断尝试不同时节各种造林模式,试种各类乔木、灌木、常绿树和落叶树种90余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克服了海拔高、水分蒸发快、土壤瘠薄等困难,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地适树、科学栽植和后期管护的造林经验。
引导涉林企业、造林合作组织、造林大户等积极参与国土绿化,组建以专业造林队为主体的造林新机制。认真落实国家造林、林木良种、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每年积极争取各类补助资金近亿元,大大提高了农牧民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同时,自治区将国土绿化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不栽无主之树、不造无主之林,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林权确定,做到树有人栽,林有人管,确保造林成活率,做到植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