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6-01 15:51:50
那曲地区申扎县巴扎乡几地沃玛村,记者见到了从2008年就开始担任野保员的牧民多吉江参,整个巴扎乡7个村里有5个像他一样的野保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对野生动物进行巡护,保护它们不受伤害,监测它们的种群数量和生活习性。在藏北,能成为一名野保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而被他们巡护的藏羚羊、斑头雁等野生动物,也成为他们在这片草原上的另一份牵挂。
争着想当野保员
装备拉风 使命光荣
在藏北,想当上野保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光要是身体健康的男性,还要会骑摩托车,有一定的文化,能写藏文,甚至还要看平时的人品,同时也要照顾到贫困家庭。总之,能够被选拔上成为一名野保员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在当地,基本符合条件的牧民都争着抢着给乡里打报告,申请当野保员。在他们看来,能够为家乡的野生动物保驾护航是积德的大好事。
多吉江参在2008年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如愿以偿的。当时做野保员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可以领到每月200元的补助,到2011年全年都可以领,每个月还涨到400元。“今年又涨了两百。”多吉江参对于这份收入很是满意,每个月不少于3次的巡护,并不影响他平时放牧,因此这笔收入就相当于一笔外快,可以补贴家用。
野保员的装备也足够让乡里乡亲羡慕,原本每个人都要配备摩托车、望远镜和照相机的,由于条件有限,巴扎乡5个野保员只有两辆摩托车,多吉江参要和他们轮流来骑,轮不到的时候,就只能骑自己家的摩托车出去巡护。
风餐露宿乐在其中 日常记录意义重大
在记者拿到的一份《申扎县野保员(监测员)考核办法》中,第一条就要求“每个野保员(监测员)每10天要做到1次以上巡护,每月不少于3次巡护,每季度不少于9次巡护。”多吉江参在自己的职责区域内巡护一次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每次巡护时,他都会在出发前把摩托车的汽油加满,在辽阔的巡护区域内,随随便便就能跑上百公里。烧水壶和装满食物的挎包也要放在车上。最重要的则是巡护用的望远镜和野外监测记录本,这些都被多吉江参小心地揣进宽大的藏袍。那个印有“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保员”字样的红袖标被他醒目地套在胳膊上,在多吉江参看来,这就是身份的象征。
他总会按照固定的线路进行巡护,并且会特意在上一次发现过藏羚羊的地点停留。拿起望远镜仔细寻找,果然还在。他驱车直奔藏羚羊过去,在距离二三十米时停下来,早已对他熟悉的藏羚羊并不躲闪,继续低头吃草。多吉江参则拿出记录本,详细记录下遇到藏羚羊的时间、地点、数量、巡逻人与动物的距离、方向等内容,表格中甚至还包括公母各有多少只,没满1岁的有几只,超过1岁的有几只这些项目。这些都难不倒多吉江参,“藏羚羊最好辨认了,有角的就是公的,母的不长角的。”他还可以通过藏羚羊的体型、角的长度及粗壮程度判断年龄,准确度几近100%。这些日常的记录对于掌握当地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情况和种群变化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路上共遇到4批12只藏羚羊,全是公的,有成年藏羚羊,也有去年6月刚刚出生的小羊。这些邂逅让多吉江参兴奋不已,连连感叹自己的幸运,“在这个季节,公藏羚羊都是在山上生活的,只有晚上才下山来找水喝,平时很难看到的。”戴着妻子亲手织的毛线头套,大风中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多吉江参像小孩子一样开心。
为了减轻负重,多吉江参巡护时从来不带水,夏天取河水,冬天化雪水。因此,他选择的午餐地点就在一条河边。先就地转一圈,一兜子干牛粪就捡够了,再找三块大石头搭起灶台,接满一壶河水,从怀里取出包了好几层塑料布的火柴和蜡烛块,引燃牛粪。河边的大风吹得人脑袋疼,多吉江参却高兴坏了,“风越大火越旺,水烧得就越快。”
烧水的过程中,多吉江参把纯毛挎包里的各种吃的陈列出来——饼子、风干肉、糌粑、奶渣、白糖、清茶和盐,这就是午餐的全部内容。水烧开了,把饮料瓶里的清茶倒进壶里,加些盐,就正式开饭了。吃饱喝足后,多吉江参把所有东西收好,还要反复检查牛粪火是否彻底熄灭,不留一点隐患。
碰碰额头祝福平安 家人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动力
今年32岁的多吉江参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萨卓旺姆非常支持他当野保员。在他外出巡护的时候,任劳任怨包揽全部家务活。两个儿子都在县里上小学,只有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回家。儿子们特别喜欢跟着爸爸一起去巡护,坐着摩托车好玩儿又刺激,还能看到各种野生动物,在孩子的世界里,每次巡护都像是一次奇妙探险,充满未知与新奇。
4岁的小女儿多吉玉珍是多吉江参的心头肉,只要有空他就会陪女儿一起玩耍,即便是要去巡护的早晨,也会亲手喂女儿吃过饭再走。每次出发前,妻子都会抱着女儿,与骑在摩托车上的多吉江参互碰额头,这是一种祈祷平安的仪式。亲人的祝福通过这轻轻一碰都传递给了即将踏上巡护之路的多吉江参。
2014年,多吉江参被评为那曲地区优秀野保员,他很看重这份荣誉,同时更相信家人的支持才是自己获得这一荣誉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