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江苏省盐城市东台条子泥湿地,由于生态优良、食物链丰富,吸引了数十种冬候鸟前来栖息、越冬。图为世界遗产地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一群反嘴鹬(世界濒危物种)在海滨湿地飞翔。 孙家录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江西省鄱阳县充分挖掘当地渔俗文化,真实还原鄱阳畔渔民劳作的场面。图为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白沙洲附近水域,“渔民”扬帆起航的场景犹如美丽的水墨画,让前来观看的游客感受到鄱阳民俗文化的魅力。 卓忠伟摄(人民视觉)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中石化西北油田,持续推进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塔里木河上游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退井还林工作,全力在大漠打造绿色生态链。图为地处塔里木河上游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托甫台油区鸟瞰。 石立斌摄(人民视觉)
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秘书长(中)考察唐山的中华水鸟保护地,并亲手放飞该地救助的野鸟。 王海滨摄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乐安环保能源公司将厂区周边的200多亩湖滩改造成为一片人工湿地,栽种了20多种净水植物,通过“植物水军”的脱氮除磷作用来净化尾水。同时在污水处理池上,建设1.1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年可提供约140万度绿色清洁电能。图为污水处理厂的生态湿地公园。 王华斌摄(人民视觉)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今年2月2日是第24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呼吁人们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湿地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其中既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也有很多普通老百姓充当“湿地卫士”的生动实践。
退伍军人成“鸟爸”
在河北唐山乐亭,有一个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鸟爸”的退伍老兵。群众若是发现受伤的鸟儿、被风吹落的鸟窝、或搁浅受伤的斑海豹,第一个会想到“鸟爸”——今年51岁的田志伟。
田志伟从小就喜欢观察湿地和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遥看天上的飞鸟、或在近处听到鸟儿的叫声,他马上就能判断出是哪种鸟。
唐山一带的沿海滩涂处在世界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对于迁徙的候鸟至关重要。退伍转业后,2003年,田志伟偶然与候鸟开始结缘,救下了13只被投毒的东方白鹳,从此开始了他对湿地水鸟的研究和保护生涯。2010年,他办了5年停薪留职,承包了唐山大清河一片带湿地的35亩荒地,建起一个救助站,开始专职做野生动物保护与救助工作。2016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这片湿地被授予“中华水鸟保护地”称号,在这一方小小的“诺亚方舟”上,这些年来获得救助的国家二级以上鸟类超过1800只,三级鸟类5000-6000只。
十几年来,田志伟几乎每天都在湿地间的小道上巡视,调查鸟类的生存状况,阻止偷捕者的行径,救助受伤的鸟儿,向当地居民宣传爱鸟、护鸟的道理。过去每年一到鸟类繁殖季节,都会有村民去湿地里捡拾鸟蛋,如今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桃源故里护河人
东晋文人陶渊明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仙境,那里正是今天的湖南常德一带。常德10%的面积是湿地,440条大小河流蜿蜒穿行,湖泊池沼星罗密布。吞洞庭湖色,沐五溪奇照,常德孕育出钟灵毓秀的湿地文化,是我国长江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带上的重要生态站点。
在这片美丽的湿地上,活跃着很多志愿者,聂罗敏是其中的一员。2月2日这天,正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很多人留守在家之日,聂罗敏照样戴上口罩出门独自去常德的水源地巡护:巡查地笼、鸟网等非法猎捕器具,看看有没有人往河里倒垃圾。这个质朴干练的汉子目力精准,在河边、池塘边上下穿梭,很快就取得了第一个“收获”:在湿地河堤边发现一个地笼,里面还有鸟毛若干。他说:“这东西对湿地里的野生动物伤害很大,会把当地的竹鸡和黑水鸡捕光的”。
为保护家乡的湿地,聂罗敏已经坚持13年做志愿巡护工作。他做装卸工维生,大半生无积蓄。“人在青山绿水之间走走就是一种旅行”,他喜欢这样的生命体验。他被湖南省授予“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者”的称号,队员们更是亲切把他称为民间版的“河长”。
多年来,聂罗敏从单枪匹马到组建“常德护鸟营”,护鸟营已拥有3000多名志愿者,他们在常德市境内和洞庭湖平原共拆除捕鸟网1000多张,救下并放归各类候鸟几千只,劝阻或举报了上百起非法捕捞行为。在政府、民间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常德湿地保护颇富成效,在《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获得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最高认证——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推动湿地公园建设
在保护湿地的战场上,还有许多专业人士的身影。1979年,时年22岁的陈克林走出校园,进入林业系统,从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重点是野生动物、鸟类保护。那个时代,我国还没有“湿地”的概念。
“直到1991年,我才接触到湿地这个概念”,陈克林对笔者说,“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抓这个工作的时候,还纳闷:什么叫湿地?我国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之前,当时没有中文的材料,能接触到的文件都是英文的,翻开看,去查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逐渐学习、琢磨、实践,到出文件、出书、对外宣传,人们对湿地才逐渐熟悉起来”。
从大学毕业开始,陈克林一直奋斗在湿地保护战场,干到60岁退休。他从自己多年在政府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来看,“从政府层面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湿地。”
作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理念的发起者,陈克林介绍,中国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湿地公园”体系,全国一共建了1000多个,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些湿地公园绝大多数都在城市或周边,直接改善城市环境,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推动了城市与湿地互惠共生。
陈克林认为,比起二三十年前,如今中国的老百姓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地提升了。“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现在形成了蒸蒸日上的局面。虽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前途非常光明。尤其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