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西藏 守护一方净土

  • 西藏日报
  • 2020/08/31

【字体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和地球上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面积大,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乃至亚洲气候稳定的调节器,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高原物种基因库,是江河源头区、我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储备基地,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是国家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之一,西藏自治区成立55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一、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西藏和平一九四九年后或新中国成立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就开始筹建和起步。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我国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广泛的科学考察,取得了重要而全面的成果。和平解放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对西藏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评价,之后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成立,对西藏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生态系统、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考察研究,开启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历程。1975年,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1983年正式成立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此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法规制度不断完善,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加大了对西藏的投资力度,提出发展旅游业、绿色产业等作为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党的十七大以后,根据党中央关于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指示,2009年,自治区党委慎重决定,提出建设生态西藏的目标,与此前的目标任务一起形成了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的目标任务。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提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并出台了新举措。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笔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目标,着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区工作的三件大事”“三条底线之一,要求用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关于着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将坚定不移建设美丽西藏作为全区四大重点工作之一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坚持绿色发展彰显生态效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贡献的政治责任,西藏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持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编织保护网,扩大生态功能区。1963年,青藏高原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88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珠峰自然保护区;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实施后,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等级体系、管理机构和功能区,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快速稳定发展阶段。目前,西藏已建立自然保护区47个(国家级11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居全国首位。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国家级1个),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转移支付县达36个;建立了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森林公园、22处国家湿地公园以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涵盖了高原独特和脆弱生态系统及珍稀物种资源,生态保育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了生物栖息地环境质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确保了西藏天蓝地绿水清。目前,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进行功能重组,推进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

  实施重点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家在青藏高原部署了类型多样的生态保育工程。2009年,西藏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治理修复和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划分生态功能区尤为迫切而重要。201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思路,按照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了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据此安排经济布局、城镇格局和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协调起来。近年来,西藏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育效果显著,生态功能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稳定向好。这一系列生态重大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扭转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寒草地受气候变化、超载过牧等综合原因影响发生退化的趋势,有效保护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和高原畜牧业基础。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森林生态功能不断提升。

  健全制度体制,强化责任落实。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建设美丽西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等重要文件,颁布修订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等60余部法规制度,为美丽西藏建设提供了法治和制度保障。全面建立落实河(湖)长制,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本级环保督察全覆盖,自觉接受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指导,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建设美丽家园。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各要素是相互依存的链条和整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命脉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近年来,西藏按照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和治理,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开展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巩固消除无树户”“无树村,有效提升生态功能,维系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家园。各地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主动作为、见缝插绿,加大植树造林、植被保护力度,让戈壁荒滩变成生态绿洲,让风沙肆虐的荒凉河谷变成林茂水秀、青稞满仓的绿蔓河谷,保护了生态、涵养了水源、美化了环境,灾害性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满足人民新期待。顺应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的新期盼,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加大力度、集中攻坚,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和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五大标志性战役,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西藏的主要任务。扎实推进生态工程,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主要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不断完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珠峰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污染物和节能指标严格控制在国家核定的范围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藏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断拓展绿色空间,走出一条以生态增量撬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确保了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有效维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14%,主要城镇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7.5%以上,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三、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带动富民利民

  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贡献的政治责任,是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西藏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建设并重,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富民利民的关系,切实推进绿色发展,让生态生金、生态富民,让群众在保护生态中得到更多实惠。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提高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国家在青藏高原持续加大投入,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补偿机制。2008—2017年,中央财政分别下达青海、西藏两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62.89亿元和83.49亿元,补助范围涉及两省区77个重点生态县域和所有国家级禁止开发区。西藏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提标扩面,安排66万个生态保护岗位、年人均补助3500元。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生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壮大绿色产业,带动富民利民。践行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仅仅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还不够,还要发挥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生态生金、生态富民。西藏立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天然饮用水、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着力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牧业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目前,已有帕里牦牛、岗巴羊、隆子黑青稞、察隅猕猴桃、波密天麻等10多个农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证。加快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在国内外打造西藏好水知名品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藏药产业,加强藏药材地理标志保护;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好森林、草原、冰川、湿地、地质地貌旅游区。

  参与生态工程,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西藏着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带动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等,每年10万名以上农牧民直接参与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工程建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下一步,将深入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在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程中增加收入。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区域,如高海拔地区的居民,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搬迁、转产就业实现富民利民,让生态保护更加有效带动富民利民。(作者 王娜 王匀 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

 

 


上一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 下一篇:西藏干部群众热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