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提供中国方案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1/04/16

【字体

  3月,我国遭遇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间隔时间不到半个月,其中3月13日-18日的沙尘天气过程为近10年最强。今年以来,我国沙尘范围涉及超20个省份,最南界影响到浙江北部。

  沙尘影响还在继续。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受冷空气影响,4月15日,我国北方地区又出现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京津冀自西向东都受到沙尘天气影响。

  卫星监测显示,近期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的沙源地主要在蒙古国,沙尘暴天气也给当地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很多网友留言,想去蒙古国种树。

  实际上,中蒙两国的治沙合作,十几年前就开始了。

  2012年,由瑞士发展合作署资助,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一行12人访问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听取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专题报告,双方就有关技术模式等进行了交流探讨。2013年,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举办了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培训班,培训班结合蒙方实际需要,安排了“干旱区、半干旱区治沙造林技术与模式”“梭梭林及其恢复”“沙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课程,并参观学习了图哈线、苏都线工程治沙,巴林右旗直播造林、沙地云杉保护等技术经验。

  “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中强调。今年的沙尘天气再度提醒我们,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各国需要更加紧密携手加强荒漠化防治国际化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采取了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根据中科院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已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我国积极参与推动国际防治荒漠化进程。2017年承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我国举行联合国环境公约大会,我国于2017-2019年担任公约主席国。在担任主席国期间,习近平总书记3次为在我国举办的防治荒漠化大型国际活动致贺信,成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履约与合作的重要遵循。2017年以来,我国推动公约制定出台了《2018-2030年战略框架》,应邀出席联合国荒漠化防治部长级会议阐述主张、介绍经验并组织赴蒙古国、印度、伊朗、沙特、意大利、智利、阿根廷等“一带一路”沿线和延长线国家开展专项业务交流;开展荒漠化防治援外培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荒漠化防治骨干百余名;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签约共建全球第一个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组织专题研修并制作双语宣传册、宣传片在国际社会播发,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誉。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上,亚、非国家代表评价我国切实增强了全球治理荒漠化与土地退化的凝聚力,将公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防治荒漠化履约与国际合作工作进一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国家顶层设计、大型生态工程、重视科技创新、坚持综合治理……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可以增强沿线国家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改善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外事主管王冬芳说。

  近期,中、俄、韩、蒙四国参与的“东北亚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与干旱网络”正在研究开展东北亚沙尘源制图项目,旨在进一步掌握东北亚沙尘源地理分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行动。我国专门安排有关专家加入网络相关工作组,积极参与制图方法学的研讨,共同促进东北亚沙尘暴治理。

  未来,我国将继续保持开放态度,加强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


上一篇:我国建成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下一篇:全国野生动物疫病与生物安全培训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