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文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我们生存的大自然充满敬畏,不断探索它的神秘。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为伍,天为被、地为床,生活中随时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就像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一位睿智的长者,不仅满足人类物质上的需求,也为人类提供了智慧、道德、社会以及精神上成长的机会。
正是从自然环境中燃起的野火,让人类逐渐地学会了用火。火的使用带给了人类安全、温暖、营养和光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人类从大自然中学到的知识要远多于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从大地、山川、江河、森林、草原,到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人类不断地学习探索,从中汲取知识、得到智慧,是大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这意味着自然是人的躯体,如果人要活着,就必须保持与自然的不断交流。这也说明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高楼林立的城市,挺拔的“水泥森林”,坚硬的柏油马路,隔绝了孩子和自然的接触。孩子们不再意识到或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不再对家乡的地理感兴趣。有些孩子尽管生活在农村,却缺少对自然的观察。就像三毛曾在《塑料儿童》里写的那样,“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清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系。”
让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亲近大地,效法自然,去体验人与自然本来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让孩子在体验自然中成长,既是对孩子稚嫩心灵的抚爱和陶冶,也是他们获得聪明才智的源泉,是教育的智慧。
壮丽的大自然可以带给孩子新奇和灵感,孩子们可以触摸土地、聆听溪流、仰望云朵、品味天然的味道、嗅着空气的清新。自然环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一簇开着花朵的蒲公英、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一轮天边的彩虹,都会调动起孩子的各种感官,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心理反应,让他们在观察中理解自然、理解真正的美为何物。这对孩子的健康、集中精力和激发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只有真正近距离感受自然,孩子才会真实领悟雪花的飘落、枝丫的成长、世界的循环。真实,是自然、也仅能是自然给予孩子的。
把孩子带入自然,感受自然,让孩子感受到一个真切、新奇、自然的世界。让孩子与自然建立连接,点燃孩子的好奇与热情,这才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就像台湾省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李伟文说的那样:“陪孩子在自然中散步,只要有一颗安静不急躁的心,大自然就会引导着我们,体会它的美好,知道一切我们该知道的事。”
春光灿烂,走在公园里,偶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心情舒畅;重阳登高,吟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想起远方的亲人。自然带给人创作的灵感,也让这份景色带着情感永远传承下去。
当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真正理解了人类与万事万物相互依存、互生互利的关系,就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万物一体、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情怀。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会很自然地流淌在孩子的血液里。
让孩子从接触自然开始学习,学习如何了解自然、理解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建立亲密关系,并从中获得美好。让他们拥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大自然的尊重,必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