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草原草业热点新闻盘点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3/02/22

【字体

河北坝上草原 姚伟强摄

1.我国公布首批12处“红色草原”

去年,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公布第一批12处“红色草原”名单,以弘扬草原地区革命文化,推动草原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

第一批“红色草原”涉及9个省(区),分别是:山西花坡草原,内蒙古明安草原、乌拉盖草原,吉林郭尔罗斯草原,湖南南滩草原,湖南、广西南山草原,四川红原草原、甘孜草原、松潘草原,甘肃红石窝草原,青海金银滩草原,新疆塔什汗草原。

第一批“红色草原”涵盖高寒草甸、温性草原、热性灌草丛等草原类型,分布有国家级草原自然公园试点,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云集众多的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草原儿女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

2.全国草原普法掀热潮

2022年6月,为增强全社会关心关爱草原事业和依法保护草原意识,推动草原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草兴则生态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重要理念,以及《草原法》等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草原保护修复重大方针政策,广泛宣传执法监管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6月组织各地开展2022年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

各地紧紧围绕“依法保护草原,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草原普法宣传活动,各地受宣群众达190余万人(次)。

3.草原具有重要的“四库”功能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这一论述形象地阐释了森林和草原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

草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孕育了众多湖泊。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草原区,是世界上河流发育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亚洲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大都发源于此,湖泊星罗棋布,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6%。

草原也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据测算,全国近40亿亩草地每年畜牧业产值可达2000多亿元。我国草原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除化石能源和生物质能源外,草原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分布广的特点。

草原与耕地、水域共同为人类三大食物来源。草原养活着世界50%的家畜,支撑着全球30%人口的需求。我国的草原生产了全国45%的牛羊肉、49%的牛奶和75%羊绒,为人们提供着食品、纤维、燃料和清洁的水源。

草原是我国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库。据测算,我国草原碳总储量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16.7%,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占世界草原生态系统的8%左右。

4.推动草种繁育基地建设

根据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对草种的需求,国家林草局印发《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的通知》,2022年安排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任务31.56万亩,预计达产后年草种产量可新增1.5万吨。

去年,国家林草局启动草种优良品种选育应急项目,选取羊草、碱茅、披碱草、老芒麦、无芒雀麦、冰草、野牛草、牛枝子、沙打旺、狼尾草等10个乡土草种,有针对性开展抗寒、抗旱、耐盐碱、高产种量特性生态修复用草新品种及其扩繁配套技术攻关。

5.举办第二届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2022年6月26日,第二届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南志标、尹伟伦、曹晓风等院士专家,围绕“乡土草种与草原生态修复”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为我国草种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指出,草种业是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我国草种业与主粮种业相比,仍未形成真正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科学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要从4个方面不断夯实我国草种业发展的基础,推进草种业健康发展。

研讨会达成了明确我国草种业国家战略地位、加强乡土草种培育、简化草品种审定程序、启动草种生产基地建设等共识。

6.总结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模式

2022年6月22日,中国林业出版社举办了草原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讨会暨《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模式》新书发布会。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模式》内容全面系统,首次涵盖了我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同区域所有类型草原的退化修复模式。从草原退化成因、退化状态、退化类型,到生态恢复的技术选择、管理模式、成效评价、推广区域等生态恢复的全要素、全方位系统介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技术模式;从设计、施工、管理、评价等全过程详细介绍各个生态修复案例,填补了草原图书出版在此方面的空白;集成编写组多年从事草原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形成“分区、分类、分级”的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模式。这些模式均为科学先进、成熟有效、针对较强、实用性强的代表性成果,具有可推广、可复制和可应用的特点,可为广大林草科技和管理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农牧民群众等受众学习借鉴,将科学指导、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

7.严厉打击草原违法违规行为

为切实强化草原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案件警示教育作用,营造依法治草爱草护草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报了近年来各地查处的破坏草原资源案件中的16起案件。

通报的16起案件,涉及开垦草原、非法占用草原、机动车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非法转让草原、采挖泥炭破坏草原、违反禁牧休牧规定等违法违规类型。

8.创新开展草原变化图斑判读和核查处置工作

去年,为全面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创新草原监管方式,切实加大草原执法监管力度,国家林草局组织力量编制印发《2022年草原变化图斑核查工作方案(暂行)》和《草原变化图斑抽查核查处置技术方案(暂行)》,召开草原变化图斑判读和核查处置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强化业务培训,部署判读和核查处置工作。目前完成图斑核实22.33万个,排查疑似违法违规图斑1.35万个。

开展草原变化图斑判读和核查处置工作,是强化依法治草、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各级联动协调、巩固提升草原资源保护体系的重要创新,是高位推动草原资源保护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草原资源保护的动态监管、常态监管、精细监管、数字监管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开展草原变化图斑判读和核查处置工作,对于有效弥补草原执法监管的短板弱项,对于主动发现和及时查处草原违法违规行为,进而改变目前草原资源保护被动式监管的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推进国家草原公园和国有草场建设

2020年,国家林草局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敕勒川等39处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致力于打造一批草原旅游景区、度假地和精品旅游线路,推动草原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国家草原公园试点建设,去年,国家林草局指导20个国家草原公园编制规划并通过省级评审;指导内蒙古额仑草原国家草原公园群建设;推动云南香柏场、山西沁水示范牧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纳入国家2023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投资范围。

为破解国有草原“修复—破坏—再修复”的难题,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与草业发展相协调的新模式,培育新型草原经营主体,实现草原精准修复、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首批18处国有草场试点建设,构建“责、权、利”相统一和“建、管、用”相结合的草原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长效机制,在保护好草原生态基础上,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试点建设面积881.5 万亩,涉及12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王辰)


上一篇: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启动 下一篇:我国启动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 力争到2025年各省份清除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