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营造近自然森林 建设和谐宜居生态之都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3/05/11

【字体

初夏的北京,春花退场、绿意渐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的乡愁很多都与树有关。过去老北京的四合院,肯定会种有槐树、柿子树,或者海棠、石榴、枣树等。北京过去种的比较多的是杨柳树,因为北京适合种杨柳树,同时要注意把针阔林比例结合好,使之更符合生物链、生态链要求。要在绿化基础上加强彩化,多种一些色彩斑斓的树种,努力建设全域森林城市,把北京建设得更美。

总书记所指出的种树要符合生物链、生态链要求,绿化基础上要加强彩化树种,这些正是北京园林绿化部门近年来科学绿化、打造近自然森林的持续追求。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通过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19万亩,栽植乔灌木树种达338种、1.03亿株。首都绿色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绿色基底基本稳固。从山野乡间到市民身边,绿色带来的福祉都在持续增加,不仅为这座国际大都市营造了近自然的宜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也在逐步呈现。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棕眉山岩鹨

近自然

营造高标准森林

北京市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41%提高到目前的44.8%。近年来,全市以近自然理念营造高标准森林,“科学”二字贯穿始终。

科学选址。造林地块选址以落实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生态布局为遵循,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突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根据平原、浅山、绿隔、新城等区域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填空造林、断带补齐、湿地恢复等,确定生态修复的区域和类型,实施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修复。

科学选树。坚持“乡土、长寿、食源、美观、抗逆”十字方针,突出本地苗木和实生苗,注重食源、蜜源植物和坚果、浆果类树种合理配置,为鸟类和小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山区,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促进天然幼苗生长,促进天然次生林恢复;在平原区,试点开展生态保育小区、小微湿地建设,开展10%自然带试点建设等,最终实现公园留白、留野、留趣,给市民体验回归自然创造条件。

科学施工。技术专家、设计人员全程参与施工及栽植,坚持低干扰、近自然施工。山区造林禁止全面割灌,加大对现有树的抚育;平原造林坚持就树成景、就地利用。实施沃土行动,有针对性采取客土、施肥等方式,改良林地土壤质量。拆迁腾退地造林,根据地块现状条件,采取微地形整理、近自然拉坡等方式,营建随坡就势的景观。

科学养护。精细化的灌水方案,实现节水养护。按照生态林区域、类型、主导功能的不同,坚持分级分类经营养护,促进形成森林生态系统。对城区、主要干道、重点景观面上需要重点保障的绿植,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措施,确保成活和景观效果。

与科学绿化同步,首都园林绿化从增量向提质转变、从专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西城广阳谷城市森林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近自然

建设高质量生态

随着两个百万亩造林工程实施,北京建成了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与生态廊道连通的森林生态网络,平原区万亩以上的绿色空间斑块达40处,千亩以上绿色空间斑块达498处,建成生态廊道30余条。如今,野生动植物有了更广阔的“宜居”空间,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有了扎实的生态基础。

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北京市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有608种,包括鸟类515种、哺乳类63种、两栖爬行类30种,鸟类种群数量在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在昌平区东小口森林公园内,悠闲跳跃在草地的喜鹊、麻雀,已不会因为绿道健身的行人而感到惊扰,偶见松鼠穿梭而过,迅速消失在树梢。公园内还有一片200余亩原生密林被叫作“留野区”,那里禁止人为干扰,是野生鸟兽专属的家。

为让野生动物有吃有喝有住,全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95处、小微湿地491处、本杰士堆2200处、昆虫旅馆1338处,在温榆河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奥北森林公园营造了一批生境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的野生动物“家园”。

自2018年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以来,由“植树造林”向“生态修复”升级,在大幅扩展首都绿色生态空间的同时,全面提升绿色质量。围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城乡结合部和绿化隔离地区通过拆除违建新增城市景观生态林22.3万亩;围绕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充分利用腾退建设用地、废弃砂石坑、河滩地沙荒地、坑塘藕地、污染地等实施生态修复36.4万亩;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建设防风固沙林25.3万亩,永定河沿线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20多年未治理的昌平西部2万多亩沙坑煤场、怀柔60米深的6400亩大沙坑变成了生态景观游憩区;房山燕山石化周边2万多亩污染地得到生态修复……

建一片森林就多一个野生动物的家园。如今,“一屏、三环、五河、九楔”首都生态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市生态质量在稳步提升,促进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开往春天的列车

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

近自然

成就高品质生活

据科学测算,百万亩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1万吨,释放氧气88万吨,滞尘62万吨,显著提升了城市宜居生态环境,成为新时期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工程和民心工程。

随着回天地区大面积公园绿地的建成,这个北京人口居住密度最大地区之一的居民拥有了全新的生活品质。

奥北公园一期当前还在试运营期,公园500米半径服务近10万人。周边居民早已将这里当成了每天健身打卡的固定场所。孩子放学先到公园玩会、大人下班先在公园转转、老人遛弯健身随时到公园走走。这个从无到有的绿地公园,在广泛征求周边市民意见后建设施工,专业园林设计和便利的运动设施,让这里的居民格外珍惜受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全龄友好公园”,这是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宝贵成果。全市还围绕服务城市功能、促进绿色惠民,在城市重点功能区、重点村镇周边,建成了东郊森林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蔡家河“九曲花溪、多彩森林”等18个特色公园和500多处休闲绿地。同时,通过持续开展绿化隔离地区生态建设,“一道绿隔”102个公园闭合成环,用森林圈出了发展边界,抑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北京市区内500米半径公园绿地目标已经实现,在乡村建设“村头片林”“村头公园”的计划正在实施。2021年,北京市每年推动建设100处村头景观公园,引导鼓励村民通过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栽种果蔬、花木等方式开展绿化美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今年,北京将以全域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生态布局、科学拓展绿色空间;着力提质增汇、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着力兴绿惠民、提高市民绿色福祉;着力改革创新、提高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注重科学绿化,营造近自然森林;关注人民需求,百姓近自然生活。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态之都,正成为北京的新名片。(记者 尚文博)



上一篇:2023年全国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宣传周启动 下一篇: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采访盐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