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为高原沃土“把脉问诊”

  • 中国西藏新闻网
  • 2025/08/14

【字体

2022年,国家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计划用四年时间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及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开展一次“全面体检”。目前,土壤三普已进入成果汇总与全面铺开阶段。

在西藏,土壤三普工作正全力推进,自治区已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任务,完成自治区级盐碱地土壤专题调查成果汇交,初步建立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基本建成自治区土壤数据库和样本库。在外业调查采样质量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自治区总体处于全国前列。

高位推动,吹响普查“集结号”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土壤三普工作,将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连续四年纳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从自治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到各类重要会议,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宛如一张密网,将普查力量凝聚在一起。

据统计,我区累计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财政资金近6亿元,为普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积极引进区外专家力量,邀请国家级专家100余人次,深入参与土壤普查的各个阶段,从分级分类培训到外业、内业技术指导,再到验收、质量控制等工作,专家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普查工作“保驾护航”。

同时,自治区注重培育区内专业力量,成立由108位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建立专家分区包片制度,开展各级专题培训30余次,培训持证上岗人员1330余人,为普查工作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本土人才队伍。

试点先行,跑出普查“加速度”

“今年青稞长势比往年都要好,只要天气稳定,丰收不成问题。”拉萨市曲水县协荣村种植户群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曲水县通过1000多平方公里全域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调查,对土壤容重、有机质、微量元素等40余项指标进行检测,系统收集、整理、分析土壤普查数据,最终绘制出土壤类型图、土壤属性图集、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图等,让该县土壤“家底”一目了然。

在全国88个试点县成果评选中,曲水县凭借扎实工作、科学方法和显著成效脱颖而出,获评全国22个优秀试点县之一。基于试点经验,全区上下大胆创新,探索出多元化外业工作模式。“西藏昌都模式”以“市级技术领队+县乡农技人员+县级质量控制+自治区级质控”为框架,在节约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的同时,为当地培养了一支本土化、专业化农技队伍。

如今,全区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任务均已完成。外业调查土壤样点4.8万个,采集土壤样品达5.6万份,为全面掌握高原土壤“家底”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内业样品制备、流转、保存与检测化验高效协同,各级验收工作顺利完成,内业验收等通过国家级抽验。

建设“智慧脑”,打造土壤资源库

按照国家统一平台要求,自治区高标准建设集“数据存储、样品保存、科普展示”于一体的土壤资源库,包含数据库和样品库,这是高原土壤的“智慧大脑”。

自治区级土壤数据库汇集了200余万条外业调查采样信息、内业测试结果和空间地理信息等多源数据。“为保存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我们把农牧科学院一座综合实验大楼的整个分区腾空,用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西藏自治区样本库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改造和设备安装工作,展厅已具雏形。”自治区三普办内业组负责人张唐伟介绍说。现在已完成约5.6万份样品入库工作,占应存放样品总量比例的80%。

自治区样品库内,样品整齐排列,珍贵土壤剖面标本和典型样品得以规范化、长期化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创新提出并严格落实“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核心主导、强化标准统一、强化反馈复核”四个强化的数据审核,其工作成效被全国土壤普查办专题刊发推广,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自治区三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资源保障,齐心协力推进成果编制工作,狠抓质量管控,突出成果应用导向,重点关注耕地园地、土特产区、农业产业园等土壤资源状况,充分考虑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对农产品产量、品质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积极探索将土壤三普数据和成果转化为指导农牧业生产、土地管理、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和项目,推动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下一篇:拉萨发布《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实现“一张蓝图”谋发展、管到底